摘要
《腐蚀》是茅盾在1941年以皖南事变为背景创作的一部 小说 ,作为对 政治 挫折的即时性回应。通过刻画失足女特务形象,茅盾批判国民党政府的特务制度,同时重新整合大革命失败时的情感体验和 社会 感知。小说中, 人物 关系被不同意识形态所界定,整体社会结构被政治话语重新编码,深刻再现了皖南事变后国统区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现实和情感结构。茅盾以“ 杂文 ”为内在意识,呈现出包含 历史 行动力的 文学 方式,展示了对创伤性经验的独特处理方法,具有强烈的“行动性”和“战斗性”,重新确立了他的文学坐标。
书籍封面
内容简介
《腐蚀》是茅盾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长篇小说,故事背景设定在1940年9月到1941年2月的重庆。以女特务赵惠明为主角,采用日记形式,生动展现了她内心复杂的 心理 活动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,尤其对“皖南事变”的揭露成为小说的重要内容。作品通过女主角的遭遇,深刻批判了国民党对 人性 的摧残,是茅盾在文学上的又一力作。这次收入“ 中国 现代 长篇小说典藏”丛书,为读者呈现全新面貌。
皖南事变
这段历史描述记录了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对新四军进行预谋围剿的事件。何应钦、白崇禧代表国民党政府 军事 委员会向朱德、彭德怀、叶挺发出“皓电”,要求黄河以南的八路军、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北移至黄河以北。朱德等领导人于 11 月9日通过“佳电”回应,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命令和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污蔑,并表示可以将新四军移到长江以北以维护抗日大局。1941年1月4日,新四军奉命北移,但在前进途中遭到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、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的拦击,陷入重围。在叶挺的指挥下,新四军进行了七昼夜的血战,最终因众寡悬殊、弹尽粮绝而大部分壮烈牺牲。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,见证了新四军在困境中英勇抗击,以及领导人在围困下的英勇表现。
作者简介
茅盾(1896-1981),原名沈德鸿,字雁冰,出生于浙江桐乡。他是一位杰出的作家、文学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,曾任长沙《晨报》社长、中国作家协会主席、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。茅盾的文学创作涵盖多个领域,其中包括《蚀》三部曲(《幻灭》《动摇》《追求》)、《虹》、《子夜》、《霜叶红于二月花》等作品。他捐赠稿酬设立的“茅盾文学奖”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,专门奖励长篇小说创作。茅盾以其卓越的文学贡献和社会影响力为人们熟知,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评论列表
发表评论